三正
王者受命必改朔何?明易姓,示不相袭也。明受之于天,不受之于人,所以变易民心,革其耳目,以助化也。故《丧服大传》曰:“王始起,改正朔、易服色、殊徽号、异器械、别衣服也。”是以禹舜虽继太平,犹宜改以应天。王者改作乐,必得天应而后作何?重改制也。《春秋瑞应传》曰:“敬受瑞应而王,改正朔,易服色。”《易》曰:“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民”也。
文家先改正、质家先改正,质家先伐何?改正者文,伐者质。文家先其文,质者先其质。《论语》曰:“予小子履,敢用玄牡,敢昭告于皇王后帝。”此汤伐桀告天以夏之牲也。《诗》云:“命此文王,于周于京。”此言文王改号为周,易邑为京也。又曰:“清酒既载,骍牡既备。”言文王之牲周骍。周尚赤也。
正朔有三何?本天有三统,谓三微之月也。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,故受命各统一正也,敬始重本也。朔者,苏也,革也,言万物革更于是,故统焉。《礼三正记》曰:“正朔三而改,文质再而复也。”
三微者,何谓也?阳气始施,黄泉,万物动微而未著也。十一月之时,阳气始养根株,黄泉之下,万物皆赤。赤者,盛阳之气也,故周为天正,色尚赤也。十二月之时,万物始牙而白。白者阴气,故殷为地正,色尚白也。十三月之时,万物始达,孚由而出,皆黑,人得加功,故夏为人正,色尚黑。《尚书大传》曰:“夏以孟春月为正,殷以季冬月为正,周以仲冬月为正。夏以十三月为正,色尚黑,以平旦为朔。殷以十二月为正,色尚白,以鸡鸣为朔。周以十一月为正,色尚赤,以夜半为朔。”不以二月后为正者,万物不齐,莫适所统,故必以三微之月也。三正之相承,若顺连环也。孔子承周之弊,行夏之陆,知继十一月正者当用十三月也。
天道左旋,改正者右行何也?改正者,非改天道也,但改日月耳。日月右行,故改正亦右行也。
日尊于月,不言正日言正月何也?积日成月,物随月而变,故据物为正也。
天质地文,质者据质,文者据文,周反统天正何也?质文再而复,正朔三而改,三微、质文数不相配,故正不随质文也。
王者受命而起,或有所不改者何也?王者有改道之文,无改道之质。如君南面,臣北面,皮弁素积,声味不可变,哀戚不可改,百王不易之道也。
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?所以尊先王,通天下之三统也。明天下非一家之有,谨敬谦让之至也。故封之百里,使得服其正色,用其礼乐,永事先祖。《论语》曰:“夏礼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”《春秋传》曰:“王者存二王之后,使服其正色,行其礼乐。”《诗》曰:“厥作祼将,常服黼哻。”言微子服殷之冠,助祭于周也。《周颂》曰:“有客有客,亦白其马。”此微子朝周也。二王之后若有圣德受命而王,当因其改之耶?天下之所安得受命耶,非其运次者。
王者,必一质一文何?以承天地,顺阴阳。阳之道极则阴道受,阴之道极则阳道受,明二阴二阳不能相继也。质法天、文法地而已,故天为质,地受而化之,养而成之,故为文。《尚书大传》曰:“王者一质一文,据天地之道。”《礼三正记》曰:“质法天,文法地也。”帝王始起,先质后文者,顺天下之道、本末之义、先后之序也。事莫不先有质性,乃后有文章也。